1994年,为了迎接“电影诞生100周年”,全球电影人创作出一批“神作”,包括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阿甘正传》《霸王别姬》《活着》等,共有30多部。
二十多年来,它们始终站在电影史册的口碑巅峰,供一代代影迷膜拜。
大家没有想到的是,看似与电影无关的“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”,也涌现出一批足以载入电影史册的“神作”。
《悬崖之上》《守岛人》《革命者》《1921》《中国医生》《我的父亲焦裕禄》……如果把未上映的《长津湖》《决战上甘岭》等影片都算上,足足有几十部之多。
没错,它们是建党100周年献礼片,是主旋律电影。
但是跟以往的主旋律不同,这批影片生动灵活,风格迥异。
从已上映作品的观感来说,非但没有大家印象中的沉闷刻板,反而多有创新惊喜。
比如《守岛人》里,刘烨饰演的“感动中国”守岛英雄,经常跟几条狗玩“斗地主”,还擅长嬉皮笑脸哄媳妇开心。
《1921》里,青年毛泽东夜跑上海滩,跑出了毛主席的青春朝气。
而最新上映的《我的父亲焦裕禄》,超出所有人意料,竟然呈现出焦书记“卖萌”的一面。
片中焦裕禄的“萌”主要有四点,其一是演员郭晓冬本身自带“萌气”。
这位长相帅气的70后演员,脸上既有岁月沧桑,也有大男孩的天真。
尤其是笑着说话的时候,满屏幕都是他可爱、亲和的样子。
其二是擅长哄老婆开心。
影片前半段,焦裕禄妻子跟我们一样是个“觉悟不高”的普通人。
焦裕禄坚持在贫困县当书记,导致全家经济拮据,孩子过年连身新衣服都没有,妻子很不理解,继而出离愤怒。
为了哄老婆,焦裕禄陪着笑脸、好话说尽,甚至叫出“老婆大人”。
真实的焦书记或许叫不出口,但它加深了电影的亲和力,拉近了观众和人物的距离,不失为一次绝妙的尝试。
其三是“妈宝”。
并非贬义词“妈宝男”,而是焦裕禄时隔十年回家看娘,表现出强烈的母子依恋。
母子相见时,焦裕禄跟娘互相逗喊“娘”、“禄”、“娘”、“禄”,笑得像个孩子。
到了晚上,焦裕禄抱着被子,说要跟娘睡。
当时他已经预感到时日无多,“苦”藏在“萌”后面,融化出别样风味。
其四是叫卖咸菜。
焦裕禄给女儿安排到咸菜厂工作,女儿一肚子怨气。
焦裕禄为了哄女儿开心,给自己换了身扫地大爷的衣服,扯着嗓子吆喝“卖咸菜嘞”。
女儿由阴转晴,会心一笑,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。
看着郭晓冬吆喝的样子,你很难不认同“蠢萌”也是一种极温柔父爱。
“四大萌点”集于一身的焦裕禄角色,就算是阅片无数的老影迷,肯定也是头一次见。
这是主旋律电影一路进化的成果。在旧式主旋律电影当中,我们不可能见到会卖萌的焦裕禄。
旧式主旋律电影热衷于“宏大叙事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历史人物、历史事件,拍摄成另一种形式的历史教科书,不做深度戏剧化、商业化的处理。这种作品不需要会卖萌的角色,也不需要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。
在电影市场还不发达的时候,旧式主旋律电影并无不妥,毕竟我们的确需要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。
但是随着电影市场走向繁荣,一部电影动辄到10亿+票房,再继续上映“反商业”的主旋律电影,就有些不够与时俱进了。
而且,主旋律电影如果不能广泛传播,做不到让普通观众喜闻乐见,其宣传意义也会大打折扣。
因此从2009年《建国大业》开始,主旋律电影开始走上创新之路,一路探索到今天。
令人欣喜的是,在主旋律电影创新的十几年里,许多优秀编剧站了出来,《我的父亲焦裕禄》编剧高满堂就是其中一位。
高满堂原本是电视剧编剧,大家熟悉的《家有九凤》《闯关东》《温州一家人》等28部电视剧,都是高满堂的作品。
这些作品题材不一、风格各异,却都贯彻同一条创作理念:寓主题于情节。
看高满堂写的戏,你无需忍受到扑面而来的说教,而是会爱上剧中人物,跟随人物命运去感受跌宕起伏的人生。
这正是“反宏大叙事”的魅力。
在创作电影《我的父亲是焦裕禄》时,高满堂把反宏大叙事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除了写出会卖萌的焦裕禄,还写活了贫困县具体的灾害、贫困者具体的羞愧、英雄家属具体的情绪。
考虑到电影刚刚上映,巴塞君在这里不多剧透,留给大家自己去看。
在大银幕上看这部片子,你还会发现在反宏大叙事的同时,场景一点都不小。
一望无际的沙丘,房倒屋塌的水灾,万人劳动的场面,都是“值回票价”的“大片儿”画面,一点都不“五毛钱特效”。
风沙最大的几场戏,观众甚至会不自觉地闭紧嘴巴,防止沙粒迎面吹来。
最近大家明显感觉到,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好看,观众的观影热情和讨论热情越来越高涨。
类似“焦裕禄卖萌”这种过去不敢拍、观众没看过的桥段,现在正变着花样投射在大银幕上。
这是主旋律电影的春天,也是票房缩水的暑期档唯一振奋人心的消息。
假以时日,当好莱坞大片盛况不再,纯商业电影持续疲软。
脱离了宏大叙事的主旋律电影,或许能撑起电影行业的大半边天。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注册